汽车行驶在内蒙古自治区扎鲁特旗304国道,《经济参考报》记者看到这样一番生气勃勃的景象:宽阔笔直的国道上车水马龙,一片片绿油油的玉米地整齐划一,一个个红顶的水井房错落有致地点缀在田间。
沿着国道304往北来到扎鲁特旗北部,公路一侧的现代化厂房十分显眼。这里是扎哈淖尔工业园区,建成区面积达到18平方公里。截至目前,园区入驻企业53家,完成建设投资420亿元。2014年,园区实现工业增加值65亿元,占全旗GDP的30%;营业收入完成160亿元;财税贡献9.6亿元,占全旗财政收入的70%。
“扎哈淖尔工业园区最初建于1995年,前身是以煤炭开发为主的扎哈淖尔煤炭经济开发区,2010年晋级为市级工业园区,正式更名为扎哈淖尔工业园区。2012年12月被自治区人民政府列为东部七盟市12个重点工业园区之一,2013年10月被自治区经信委批复为自治区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扎哈淖尔工业园区负责人林宏清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说。
据介绍,目前,按照内蒙古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和通辽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打造蒙东地区重要的煤电铝产业基地——通辽市北部综合资源循环经济园区的战略部署,园区发展定位为:以煤炭资源为基础,以煤电铝及铝后加工为主导的多元化工业园区。
在全球经济动荡、中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的背景下,扎哈淖尔工业园区旺盛的活力,主要得益于围绕煤、电、铝三大板块的做大做强和产业链条的延伸优化,形成煤电铝一体化发展优势,实现风光火微电网循环互补型能源输出消纳模式。
在霍煤鸿骏铝电公司扎哈淖尔分公司的工厂里,《经济参考报》记者看到,约一公里长的车间内,所有生产设备都在有序运转,电解槽里传出轰隆隆的生产声音。从车间出来,开车不到一分钟便来到由国电投蒙东能源集团投资建设的蒙东能源集团循环经济示范工程。在这里,数根烟囱缓缓地冒着白烟,可以看出工厂在不停地生产运行。
“我们循环经济去年投产以后,一年给铝厂降低成本大概6个亿,一吨铝电价上就可以下降800多块钱。因为产量大,我们这个(铝厂)是78万吨的设计,所以优势很明显。并且设计也很节水,这样的规模按常规的话一年至少耗水1500万吨,我们这里每天耗水2500到3000吨,一年就是100万吨,大部分水都是用来脱硫,所以综合利用价值很高。我们解决就业5000人左右,基础工人大部分都是本地人,对当地有很大帮助。”工程相关负责人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说。
园区负责人向《经济参考报》记者介绍,该工程是国电投集团公司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精神,支援少数民族地区建设,迎合通辽地区“高载能清洁发展”战略构思而规划的。
“这个项目是依托通辽市北部地区煤、电、铝和铝后加工产业,充分利用本地丰富的风能和劣质煤资源,建立以劣质煤发电为主体、绿色清洁能源为补充、局域网输配电为保障的电解铝产业链,实现新能源与高载能有机结合、劣质煤资源就地高效转化,形成“煤、电、铝”价值链。循环经济示范工程规划规模为78万吨的电解铝及铝合金项目、火电机组1800MW、风电机组800MW,配套建设局域网输变电线路和生产运营监控中心,构成‘高载能清洁发展’实验区,实现电量在区域内消纳和低热值褐煤就地综合利用的目标,这个工程也是下一步落实好电力自营区的雏形。”林宏清对记者说。
大力推进“调结构、稳增长、促改革、惠民生”已经成为当下适应新常态的必要方法。如何调结构,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成为了扎鲁特旗跨越式发展的核心所在。今天,记者在扎鲁特旗看到的并不是荒山与沙漠,也不是污水满地,更多的是美丽的山地草原和恪守环保的现代化工厂。得益于循环经济模式在扎鲁特旗的开展,这片“中国最美山地草原”不但没有受到污染,反而更加欣欣向荣。